一、选择题(35小题共70分)
1.
(本题2分)
“我来自元谋,你来自周口,牵起你毛茸茸的手,爱让我们直立行走。这首在网络上颇为流传的诗句,让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蒙上了一层神秘而浪漫的薄纱。下列关于北京人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
B.生活在约一百七十万年前
C.开始使用天然火
D.开始烧制陶器
2.
(本题2分)
下列内容符合历史发展顺序的是( )
A.私有制-生产力的发展-阶级-国家
B.私有制-生产力的发展-国家-阶级
C.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国家-阶级
D.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阶级-国家
3.
(本题2分)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诞生,其主要依据是( )
A.夏朝出现了贫富分化
|
B.夏朝建立了奴隶制国家机器
|
C.夏朝出现了铁器、牛耕
|
D.夏朝实行土地国有制
|
4.
(本题2分)
“构成中国的内聚性的又一重要因素是,存在着一种可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句中“商朝的书面语”具体指( )
5.
(本题2分)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孔子周游列国”与前三者相关的制度是( )
A.原始社会的禅让制
B.奴隶社会的分封制
C.封建社会郡县制
D.资本主义社会的君主立宪制
6.
(本题2分)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包括( )
①促进奴隶制瓦解
②导致地主阶级兴起
③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
④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7.
(本题2分)
下列现象中不符合春秋时期特征的是( )
A.周王室衰微,周天子号令不行
B.诸侯国之间不断进行战争
C.出现了“春秋五霸”
D.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
8.
(本题2分)
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的秦国平民能够提高自身社会政治地位的途径有①勤奋劳作,努力耕织 ②创办手工作坊,从事工商业活动 ③英勇善战,争立军功 ④努力读书,精通“四书五经”( )
9.
(本题2分)
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中国某典籍,全句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你认为该典籍是( )
A.《孙子兵法》
B.《论语》
C.《道德经》
D.《韩非子》
10.
(本题2分)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为了加强思想控制,进行了“焚书”:第二年,秦始皇又在咸阳活埋了方士书生400多人,即”“坑儒”。这就是历史上的”焚书坑儒”。材料中的“第二年”是( )
A.公元前212年
B.公元前213年
C.公元前214年
D.公元前215年
11.
(本题2分)
如图的秦代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 其中“海内皆臣”所反映的历史信息主要是( )
A.疆域辽阔,人口众多
B.国家一统,中央集权
C.法律严苛,覆盖全国
D.交通发达,经贸昌盛
12.
(本题2分)
“汉承秦制,亦有创设”。以下属西汉创设的制度是( )
A.郡县行政
B.刺史监察
C.皇权独尊
D.军功爵制
13.
(本题2分)
观察《西汉疆域图》,它与秦朝疆域相比,主要是向哪个方向扩展( )
14.
(本题2分)
有关西域都护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班超经营西域后设立
B.管理西域事物,保护往来商旅
C.西域正式归附中央政权的开始
D.标志新疆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5.
(本题2分)
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对匈奴采取攻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汉武帝态度比汉初皇帝强硬
B.汉武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C.汉武帝时和亲不再起作用
D.汉武帝时匈奴实力衰弱
16.
(本题2分)
某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准备去实地探访古代“丝绸之路”,他们不应该去的省份是( )
17.
(本题2分)
关于秦汉科学技术成就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B.《伤寒杂病论》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
C.华佗制成了“麻沸散”
D.《九章算术》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
18.
(本题2分)
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一项是( )
A.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B.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
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19.
(本题2分)
从三国鼎立到隋朝重新统一全国实现过短暂统一的朝代是( )
20.
(本题2分)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魏国、蜀国、吴国、西晋四个朝代中第二个灭亡的国家是( )
21.
(本题2分)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曾统一过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有( )
①氐族 ②羌族 ③鲜卑族 ④回族
22.
(本题2分)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国家产生与社会变革
B.大一统与世界领先
C.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D.繁荣与开放
23.
(本题2分)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不包括( )
A.使汉族接受鲜卑族的游牧生活方式
B.学习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C.加强对黄河流域统治
D.缓和汉族与鲜卑族之间矛盾
24.
(本题2分)
南京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六朝古都。下列曾以此为都城的是( )
25.
(本题2分)
西汉时期103个郡中,秦岭淮河以北有74个郡,以南有29个郡;西晋时期162个郡中,秦岭淮河以北有86个郡,以南有76个郡。与这种变化相关的因素是( )
A.西晋的疆域比西汉疆域大
B.经济重心已经完全转移到了南方
C.南方的经济地位已经超过了北方
D.南北经济差距缩小
26.
(本题2分)
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裤褶服,逐步成为黄河流域南北各族流行的服装,这个历史现象主要反映出( )
A.北方文化比南方先进
|
B.民族交融成为趋势
|
C.生产技术相互影响
|
D.生活习俗相互影响
|
27.
(本题2分)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对此诏令内容理解准确的是( )
A.在朝廷必须使用汉语,违反者免其官职
B.采用汉族的官制,惩治违法的官员
C.朝廷令所有的鲜卑人都说汉语
D.朝廷有权惩处违法官员
28.
(本题2分)
中国历史悠久,朝代众多。下列几组朝代基本并存的一组是( )
A.西周与东周
B.西晋与东晋
C.南朝与北朝
D.北宋与南宋
29.
(本题2分)
人口迁移是一种普遍现象,我国古代人口大量南迁开始于( )
A.秦朝
B.西汉末年
C.东汉末年
D.西晋末年
30.
(本题2分)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
B.江南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
C.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
D.北方农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
31.
(本题2分)
“至魏晋以来,中书、尚书之官(汉时设立,级别较低)始真为宰相,而三公遂为具员。”这种变化是为了( )
A.提高行政效率
B.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C.提高“三公”的权力
D.防止腐败
32.
(本题2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该段文字出自( )
A.《春秋》
B.《史记》
C.《齐民要术》
D.《水经注》
33.
(本题2分)
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
B.面食的营养价值高
C.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D.南方人口增多
34.
(本题2分)
如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断。图中①②③代表的朝代分别是( )
A.蜀 东晋 金
B.东汉 南宋 隋
C.蜀 东晋 隋
D.蜀 西夏 元
35.
(本题2分)
(公元499年,孝文帝自邺城返回洛阳)又引见王公卿士,责留京之官:“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胡人服饰)--卿等何为而违前诏?”这段史料说明阻碍北魏孝文帝改革最大的障碍是( )
A.人的传统观念
B.北魏中央官员不作为
C.洛阳的地理环境
D.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